神经外科李鹏程(右二)在前辈的指导下快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住院医师。
103岁的宋鸿基为医院103周年华诞作庆贺诗。
宋鸿基年轻时的工作照。 (受访者供图)
返聘的冯关荣正为病人看病。
黎洪棉博士(右三)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 (市一医院供图)
神经外科医患寄语卡充满了温馨与关怀。
宋梅朵(右)给谢燕梅佩戴孕妇胸章。 (市一医院供图)
花开花落几度寒暑,一百零三年春华秋实;月满月亏潮涨潮落,一百零三年岁月章回。
2017年,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医院”)迎来了建院103周年华诞。经过几代人的发愤图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市一医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集医教研和康复保健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市一医院全体人员秉承着这一精神不断提升科研实力,更新医疗设备,练就过硬本事,始终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而奋斗着;团结协作、相亲相爱、恪守宗旨、辛勤工作,他们理念一致齐头并进、勇往向前……这座历史悠久的医院不忘初心,为一代又一代南宁人守护健康,奏响医患和谐幸福乐章。
百年薪火传承 难忘历经风雨的“幸福时光”
103年,市一医院走过了一个多世纪。回望过去,与市一医院同龄的103岁老医生宋鸿基讲述了他记忆中1951年的市一医院。
1951年,宋鸿基怀揣着仁爱普济、救死扶伤的梦想来到市一医院工作。那时的市一医院没有耳鼻喉科,在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耳鼻喉科,并逐步将其发展成为市一医院的重要学科。
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南宁市暴发急性传染病“白喉”,一时间,几十名幼儿病患集中涌来。这让时任市一医院耳鼻喉科主任的宋鸿基犯了难。
“当时南宁市的白喉患者都是直接送到我们医院,病情紧急而且我们医院人员、设备有限,有的病人在送往手术房的途中被迫实施手术,有些病人甚至在住院病床上就地实施手术。”宋鸿基对这段经历记忆犹新,最终在全体医务人员的努力下,患者全部治愈。
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看到病患们痊愈,一张张笑脸相迎,倍感幸福。宋鸿基不忘仁爱普济、救死扶伤的医者初心,把这种高尚的医德传承给后辈,时常教育后辈说:“执着地追求救死扶伤和人道主义是医生的天职。”
“巍峨大楼,千秋永固;设备先进,技术精湛;造福人民,誉满绿城。”这是宋鸿基为今年市一医院所作的庆贺诗,他退休后仍时刻关注医院的发展。
一百年前,市一医院经历了建院初期的艰辛、战火的考验、发展的瓶颈,但这些都难不倒勇敢无畏的“市一人”,经过努力和坚持实现了跨越世纪的巨变。75岁的老“市一人”冯关荣虽早已退休,但他还发挥自身价值,坚持为病人看病,现在是医院的返聘老专家,依然坚守在他最钟爱的岗位上。冯关荣说,医院的领导腾出了办公室变成病房,医院上下都为人民健康事业作出了很多贡献,哪怕他已退休,只要医院和病人还需要他,那就是他的最大幸福。冯关荣的坚持,让全院医务人员感动,并成为大家学习的敬业好榜样。
新生代奋勇接力 在培养与激励中“幸福成长”
103年前,新成立的市一医院事业刚起步;103年后的今天,现代化大型综合医院已成规模,新生代医务工作者充满激情,传承前辈精神,走出一条“进阶之路”。在市一医院,青年医务人员在为医院做奉献的同时,医院也注重对他们的培养与关怀。
在医院百年院庆那年,刚毕业的罗珺中进入市一医院这个“大家庭”里,一来就被分配到重症医学科当护士。
“在这里面对的都是重症患者,如果护理得不仔细、不专业,病人随时就会出现生命危险。在我刚来的时候,科室主任严肃地对我说‘在ICU的每一个医护人员,必须要时刻处在冷静、沉着、应急事变的状态’。”罗珺中说。
让罗珺中最难忘的一次工作经历是进行首例双重血浆置换术。当时重症医学科从县份医院收治一名危重孕产妇,需要进行紧急双重血浆置换术。当时,科室护理人员没有人熟练掌握这门技术,便连夜召集科室所有人员到医院加班学习。
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并没有让罗珺中感到吃力,反而产生了幸福感和归属感,科室的温馨环境让她把一切压力都释放了。“我觉得在市一医院工作很幸福,科室集体相处融洽,领导也很为科室成员着想,工作之余会组织各家庭聚餐、看电影。”罗珺中笑着说。
市一医院不仅注重对新生代医务人员的实践学习,还通过言传身教,让他们在传承下奋勇前行。
2012年,李鹏程毕业后就进入市一医院神经外科工作。5年来,在前辈的指引下,他受益匪浅,从一个懵懂新人逐渐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住院医师。
“我觉得所谓的传承,就是一代一代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李鹏程说,受到了前辈们的言传身教深刻影响,看着前辈对待病人,不单纯是医生和患者的关系,而是像朋友一样,很细心、贴心,关系和谐。在前辈的言传身教下,不断地学习,不断成长,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市一人”。
市一医院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真诚关心员工,培育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员工对医院的幸福感、认同感、归属感。
二孩政策开放以后,很多生育二胎的女员工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都非常大。老年病学科三区主管护师谢燕梅怀上了二胎,该科室的副护士长宋梅朵当得知她怀孕后给她佩戴了标有孕妇标识的胸章。“我给她戴上这胸章, 就是要告诉大家这位护士是孕妈妈,希望大家可以给予更多关怀和理解。现在,有不少科室在效仿这个做法,让怀孕护士每天都有好心情。”
幸福的时候绽放的是心房,是由心底油然而生的暖意。这一个小小孕妇胸章让谢燕梅得到更多同事、患者及家属给予的关怀。“佩戴胸牌后,有时候在病区查房东西掉了,病人家属会帮捡,让我感到很暖心。”谢燕梅说。
科室还根据实际情况,给怀孕的员工调整上班时间。尽量给怀孕员工安排一些相对轻松的工作,减轻员工的工作负担。
市一医院十分注重医护人员的精神风貌,“每年医院都会请不同领域的专家给我们上培训课,每一年都举办礼仪竞赛、培训。那么多年之后,我感觉到护士的精神风貌有了明显的提升。”有30多年护龄的老年病学科一区护士长肖琼芬乐呵呵地说。
千方百计引才聚才 科研技术结出“幸福硕果”
有精湛的医术还不能完全体现出一个现代化医院的综合实力水平,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也是检验医院综合水平的重要指标,这是医院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之源。引进高层次人才,尽最大的努力去拓展医疗新技术,为市一医院患者带来救治新体验。
2014年,取得医学博士后的黎洪棉接受该院的邀请,进入市一医院担任科研科副科长,有力带动了市一医院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氛围。回来3年,他感受到了“南宁市医疗卫生发展的水平与珠三角差距越来越小”。
黎洪棉在南方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在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时,主要研究方向是干细胞移植与再生医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可应用到创伤外科、骨科、神经外科、整形美容外科等专业领域,它对解决细胞损伤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帕金森氏综合征、肝硬化、关节疾病、医学美容、肿瘤放化疗后组织损伤的修复等均被证实有显著效果。
“前不久医院收治了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她因截瘫长期卧床,并伴有糖尿病史,由于护理不当,一些部位皮肤出现溃烂症状,经久不愈。医院给她做了有效治疗,在传统治疗基础上,采用脂肪干细胞(SVF)的辅助治疗之后,现在的效果很不错,前段时间已痊愈,伤口痕迹基本上看不出来。”黎洪棉欣喜地说,凭着自己的本事不仅医治好了患者,还没有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这对他来说是最幸福的事。
黎洪棉还想再继续深入研究,想把脂肪干细胞再生医学运用到医院整形美容领域。他说:“在政府下拨科研项目经费的基础上,医院还给予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支持,用于开展科研项目。”黎洪棉和医院的博士团队积极研发新技术,去年市一医院获得了南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凭借着多项新技术、新疗法,市一医院填补了南宁市甚至是广西在脂肪干细胞再生医学新技术应用的空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市一医院也注重引进先进的设备。
随着医院业务量的大幅提升,对诸多生化免疫检测项目报告的速度与质量要求也相应提高,市一医院去年引进了一条自动生化免疫发光流水线。
“原来做不同的项目需要把多管血标本人工分装置入不同品牌型号的检验仪器进行不同项目的检测,效率低、出报告速度慢,还存在人为差错的风险。而在这套自动生化免疫流水线上,血标本自动沿轨道进入不同的检验模块,从标本的识别、传输、分离血清、分杯、按项目分类,到分析后检验结果的自动分析、报告与传送,自动提示异常检验结果及随时查询检验结果的全过程都实现了网络化。检验报告等待时间大大地缩短、人为差错及工作人员受血标本的生物学危害的风险极大降低、患者就医体验满意度极大提升。”市一医院医学装备管理科科长张瓒说。
目前,最高端的3.0T的静音核磁共振,为患者提供速度更快、噪声更小的检查体验,为临床提供更清晰、准确的诊断依据;最新型的放射治疗系统(直线加速器),为广大肿瘤患者提供准确、快速、高效的放射治疗;先进的介入手术机器人(高端血管造影系统),为医生在介入手术术前诊断、术中计划、术后评估提供了精确、高效的一体化平台,设备操作的灵活性如同一只人手一样灵活自如……一批批国际高端先进设备的引进,在提升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让市一医院充分发挥医院人才、技术、设备优势,相辅相成,为医院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百年文化,百年传承,百年发展。市一医院103年的奋发历程,砥砺漫漫,在历史的沉浮里壮大,在青涩中蜕变成长,滋养了一批又一批“团结、仁爱、奉献”的医务人员,他们不忘初心,凝心聚力,为南宁人的健康福祉继续奋斗。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吴青华 实习生蔡坤 通讯员何胜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宋延康拍摄
本版统筹/罗媛